
“癫青”或不被看见的一群
(南都﹕ 2011-11-13)
《你睇我唔到》,陈强著,香港日阅堂2011年7月版,港币68元。
彭砺青(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自由撰稿人,香港
“你睇我唔到”(意即“你看不到我”)是一句简单的粤语,不过在特定政治语境中,可以理解为弱势社群识的申诉。但在香港的个人化社会中,所谓“弱势社群”其实也没有多大意义,更准确的描述是这些个体无法被社会归类,他们是棱角太多的剩余者,于是主流社会便试图以各种名称给他们加标签。比如,每个人总有一些不可告人甚至变态的癖好,但他们不单有,而且不觉得有何不妥并公开宣示。曾为电台D J的陈强在这本书中访问的,就是些不为社会接受或有心理障碍的边缘青年,即书中所谓“癫青”。
“你睇我唔到”原为香港商业电台总监林若宁建议陈强主持的电台节目,目的是“每晚采访一个被社会标签的所谓怪人”,用陈强的话,就是要他以“underdog”(英语,竞争失败者)的身份,访问社会上的“under-dog”,这是因为陈强此前主持的节目“正义不正确”中的“用歪理讲真理”曾引起听众的议论,很多人认为这位被视为“不良青年”的愤世者,就像那些行事不为主流社会价值所接纳的“癫青”。对于陈强来说,这个节目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作者在书中自言从这些“癫青”身上学到不少东西。
“癫青”的“癫”来源于他们的行为不为社会所接纳,例如有人因为性瘾而当“援交少女”,但也许有人会说,所谓主流社会和小众“癫青”,不过是多数和少数的问题,所谓的“正常者”和“非正常者”可能就是由一种具话语权的规范来决定的,这道线是否牢固不变,或是否合乎人类本性,尚有待争论。在这本根据节目而写成的访谈录中,陈强并非要质疑这种规范的正当性,而是质疑单从社会规范去划定正常的界线会否抹去这些个体的独特性,例如进行“援交”的“癫青”小时候曾被强奸过,作者就认为强奸者小时候也有可能被强奸过。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论调会令人以个人成长史取代普遍价值,以“相对主义”模糊社会道德,那就是个人和社会孰轻孰重的问题了。
没错,“癫青”有时也被形容为“自我中心”,但无论身边的人怎样说你“装酷、臭寸(即嚣张)、孤癖、有病”,对当事人来说,“自我中心”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在这本颇多谈论心理学的访谈录中,陈强也指出心理学界一直讨论性格或心理障碍的根源,其论点不外乎nature(先天)或nurture(后天)而已。也许对性格或心理障碍者来说,“先天”与否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社会来说,如果能证实是“后天”的话,那就更可以通过辅导来灌输正确价值观。
我们在书中也找到一些先天的例子,有先天生理缺撼,如皮肤癌“癫青”威廉,但外表能见的天生特殊者并不多见,多数都是疑似“先天”的内在缺撼,当事人无法向旁人倾诉这种心理缺撼带来的痛苦,直至自己某一天突然发现天生的癖好最终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莫大的伤害,像患上性瘾的“援交”少女阿Fi察觉自己希望在街上被强暴的想法很恐怖,或者像“遗传”了父亲赌瘾的阿志发现平时骂他上瘾的妈妈不再骂他,甚至像天生过度活跃的V ivian跟那与吸毒者为伍的男友吵架愤而跳楼以致下半身伤残。不过,作者叙述的故事,大多是后天的例子,这也意味着只要他们决心转换环境,也可以脱离沉缅其中的生活。
他们被社会蔑视或遗弃,究其原因,却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社交中表现得与主流价值格格不入,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想法就一定幼稚,恰恰相反,某些“癫青”往往比许多营营役役的普通人看得更通透,姑且不论那是否一种“为世不容”的智慧。自称“丧青”的Vivian不解为何世人干坏事总是要跟着别人(比如跟别人一起吸毒),自小活在皮肤癌阴影下的威廉早已看破并脱离教育制度,从别人搞的车网中copy文字居然可以在汽车杂志中担任记者。
作者根据节目对谈内容写成不同的个人故事,附以作者的问答题以及主人公对节目内容的反应。作为电台主持,作者总不忘向这些看透世情的“癫青”(或向读者)灌输正面信息,仿佛画蛇添足,然而我们的人生不也经常处于个人决定和社会价值的冲突中吗?单靠这些谆谆规劝并不能改变这种人生,只有到我们彻底厌弃自己并作出重大决定的一刻,改变才开始,然而这并不代表社会价值或身边的劝诫没有用处。
即使他们需要改变,我们也不应小觑他们在“疯癫”或“自我中心”的世界里对自己和周边世界做出的诠释。如果我们用怜悯目光看待他们,也许,应该被怜悯的是我们自己。例如精神分裂的小鹭,如果从现实世界来说,她是个小时候在学校被欺凌的女生,从精神病学来说,她的思绪混乱,她有反社会倾向,很想杀人。可是她实质上没有把反社会的意念付诸行动,这又可否成为我们歧视她的尺度呢?而且她的杀人意念也许只是小时候被老伯骗上楼进行性侵犯的结果,对当事人来说,这些经验是难以超越的,也是最压抑、最原初的记忆,旁人难以解开,只能由自己去处理它。
青年人常常不认同周围世界的价值观,而“癫青”比其他人更有一份勇气,在跌跌碰碰的现实中,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也与那带上标记的自我作斗争。他们的故事总令人想读下去,我们抚心自问,或许他们的“疯癫”念头,也曾在自己心头闪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