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人類學家和半藝術家的哲學家
文匯報﹕ [2012-04-02]
作者:派翠克.威肯
出版: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定價:港幣150元
讀過《憂鬱的熱帶》的讀者總不會忘記書中第一句話﹕「我討厭旅行,我恨探險家。」雖說作者李維史陀真的很討厭田野研究和盛行於十八、九世紀的人類學探險,這句話卻多少像刻意使用的修辭手法。在這本夫子自道的遊記式回憶錄中,作者展示巴西內陸原住民之美,還有西方現代文明的醜陋,這本由「討厭旅行者」寫的遊記刻意模仿李維史陀所蔑視的旅行文學,又以大量超現實主義筆觸描述出巴西內陸省份的景觀,也許我們還可以透過症候閱讀來拆解李維史陀身上的矛盾元素也說不定。
在《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中,作者採用了豐富的訪談資料,被訪者包括晚年的李維史陀及其人類學的同輩和後輩,尤以作者與暮年李維史陀所作的訪談最有價值,作者以《憂鬱的熱帶》及記者葉希邦(Didier Eribon)與李維史陀對談的《咫尺天涯》為藍本,就一些說話的真確性和背後想法詢問李維史陀,書中某些篇幅彷彿浮現出這位煢煢長者在鏡頭前靦地接受訪問的情景。
對熟讀李維史陀著作的人來說,除了在《憂鬱的熱帶》和《咫尺天涯》中透露的細節外,李維史陀的一生與他的論述脈絡一樣充滿謎團,《實驗室裡的詩人》的作者彷彿要為讀者祛魅。閱讀這部評傳的時候,我們發現真實的李維史陀往往充滿矛盾﹕年輕時的他參與左翼團體並與前衛藝術家(如超現實主義者)過從甚密,晚年卻支持戴高樂並反對現代主義文藝;他的著作表現出其嚴謹的數學邏輯,然而其父親卻是畫肖像畫的畫家並以傳統的審美薰陶影響他;他少時熟讀馬克思和佛洛伊德,卻對人類學興趣不濃,他沒去弗雷澤(Sir James Frazer)的講座,而巴西的田野研究純粹是為了拿人類學教育證書。
作者對如此矛盾的志趣作出了剖析:在李維史陀那著重審美的文字背後,我們看到一個出身傳統文化菁英家族的知識分子漸漸厭倦於眩人耳目的現代性,他的父親就是因為攝影和現代畫而漸漸失業,而他也因為年少時參與左翼政治活動而吃了苦果,在納粹佔領法國的歲月,他更差一步踏入黃泉。他帶著這些經歷踏上了流亡美國的輪船,雖與多年不見的超現實主義詩人布勒東相談甚歡,卻標誌日後與左翼和前衛藝術家漸行漸遠。且他終日蟄伏於充滿文件、卡片和部落器物的研究室裡,本書的副題《實驗室裡的詩人》很貼近地描繪出這種愛好審美卻又足不出戶地躲在文牘中進行沉思和研究的性格,打破了《憂鬱的熱帶》給讀者看到這位人類學家怎樣隻身接觸「野蠻人」並且解開謎團的印象。
從性格上看,他那嚴謹、冷靜、理性得無情的性格卻比其志趣統一得多,主要表現於日後建構理論體系的風格上。但這種風格也有矯枉過正的痕跡,正如青年時的歷史和地理科老師卡昂(Leon Cahen)曾說他「思想銳利,懂得很多,有見解。」但也喜歡堅持「斷然,黑白分明的論點」,還有「缺乏精確性和細節分疏」。「缺乏精確性和細節分疏」這句話很關鍵,讀者不難察覺,書中頗多段落指出李維史陀武斷地將世界各地的神話套入自己的理論系統裡,作者指出李維史陀總是以偽數學公式來表達亟欲闡釋的結構範式,很多時候有主觀臆測的成份。不過,作者也為我們理清李維史陀建構理論的過程,除了少年時受幾部非正統人類學著作影響及二戰服役時在阿登森林附近因為一朵蒲公英啟發而聯想到「結構」之外,李維史陀的理論還切實受惠於結構語言學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書中還提及到李維史陀與沙特的風波,還有他與其他結構主義者(如拉岡、傅柯和羅蘭.巴特)的關係,68學生運動對他們這些結構主義者的衝擊,以及晚年與社會的關係。直至生命的晚年,這位極力登上學術界巔峰又如願以償的國家級思想家,對吹捧他的媒體大眾總是退避三舍。即使他意識到自己已是過氣人物,後繼無人,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理論體系。雖然本書作者對李維史陀的理論頗多微詞,本書卻精彩地描繪出李維史陀終其一生的思想探索,讓我們看清這位思想家的真實一生。 ■文:彭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