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建立单车城市
(晶报﹕ 27-11-2011)
书名﹕单车好城市
作者﹕林胤宏
出版﹕猫头鹰
出版日期﹕2011年9月
定价﹕港币107圆
现代社会就是科技化世界,而科技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设法分割人的生活,它以高速的运输工具将人和自然分割,并以不同工具将人的生活时间分割为交通、消闲、运动等范围。单车是这样一个有趣例子,以往人们以骑单车代步,今天这种工具成为了运动项目,不能媲美汽车的速度。直至我们发现原来骑单车既能保护环境,又能疏导交通挤塞,更能强身健体、欣赏市郊山水景观,我们才对单车改观。近几十年间,欧美部份城市已呈现单车化,彷佛是一种后现代的城市美学回归,然而东亚城市仍沉醉于汽油引掣的现代美学,仍未重新重视单车这种既环保又健康的中短途交通工具。
当然,要在车道和人行路分割的道路网上,分割出适当空间作为单车道,并不容易,这不单关系要求政府有关部门重新分配城市空间,亦触及公共交通机构的利益、公众的安全,还有整体经济收益等,简而言之,这是关乎整个社会的事情,即使倡议者强调环境保护和交通疏导的作用,也会招来很多反对意见,关键反而是整个城市的习惯观念,这也是在香港这种讲廉价效率和效益的都市里,任何改变这个城市循环系统的尝试,最终必定会惹来全面反对,而单车只能成为运动和消闲工具的原因。然而台湾的情况并不一样,这里有自给自足的粮食产业,也不像香港般人口密集,理应能释放出公路空间作为单车道,但时至今日单车道仍未在这里普及。故此本书作者趁旅行时仔细观察欧洲的交通设计,希冀为台湾提供单车城市的可能方案!
单车革命是后工业社会的趋势,它集中于欧洲及美国部份城市,但对人类生活的改写令人神往,甚至让爱好单车的美国资深政治记者梅普司(Jeff Mapes)亲身前往荷兰朝圣,继而写出《铁马革命》(Pedaling Revolution)这本书。梅普司以单车作为一种公民革命的契机,读者不难读出梅普司所针对者即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命脉﹕单车革命的意义在于从大型公路网络中夺回市民的生活空间。然而林胤宏的书是写给城市规划和道路设计的专家读的,他以「交通工程」的专业眼光,在当年留学过的德国审视当地城市的道路系统,思考建立单车道的实质问题。
回顾台湾及大部份东亚地区的城市发展模式,还没有摆脱现代化的大规模发展思维,而欧洲早已进入永续发展模式了,这不单表现于单车道方面,也表现在运输业界经营模式上,例如本书作者提及的德国大众运输联盟就不同于现代化社会对大工程的迷思,欧洲的永续经营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运输系统和每位顾客,而不是高举空泛的运输工程。大众运输联盟划一所有交通工具的收费制度,如地铁、火车和渡轮等都采用大众运输票证,这是所有运输业界团体长期协商的结果,却可方便乘客和普及尊重不同类型的乘客,如残障者和骑单车者等。
另一方面,德国社会的例子让人们认识到,要建立单车城市的话,以大型运输系统、汽车配合行人和单车,各方建立互相协调的意识。作者告诉读者,仅有基建配套是不够的,如果要学德国公路般建单车道,不单要在公路上划定单车专用区域,树立单车标志的路牌,还要每位车主自律地慢驶、注意单车手的行迹,为了骑单车者的安全,人行道边也要采用图弧边的缘石。
另外,为了让骑单车者去到更远的地方,地铁站也要设立自行车单程票和专用验票机,在车厢内设单车位,月台高度调整至方便单车进入车厢,乘客也应接受单车手使用地下铁路等。作者在第六章讨论了这些问题,并且说,台铁、高铁和台北与基隆的捷运都采用了封闭式票证制度,虽然建立了明确的收费方式,但对单车使用者却并不方便,他建议增加大型行李验票闸门的数量。尊重单车使用者的设施还应扩展到一切运输工具和道路系统,如柏林的渡轮也可以让使用者携自行车上船。作者也没有忽略单车使用者中途转乘的设施,在第七章,作者指出台湾大众运输车站的自行车停放区域,往往缺乏为单车使用者而设的特殊辅助设施
公共自行车在这几年间才在欧洲各大城市出现,它们却能考验一个城市的公民特质是否成熟,公共自行车也是一种能够将单车运动普及的系统。它容易被人盗窃、据为己有或取走转售。哥本哈根曾实行一种免费、无记名的公共自行车,但居高的失窃率使这个城市不得不修改这种制度。面对单车失窃率的问题,如果像巴黎般,超过总数百分之四的公共自行车失窃或损坏的情况下,政府愿为单车制造商支付失窃或重置费用的话,这将会带来公共开支的浪费。如何在设计单车和锁位时考虑到杜绝偷窃的作用,并保证能轻易寻回失窃公共自行车,这是制造商和政策制订者的一大难题。
这本书的对象是台湾各城市,它们已建立了单车城市的一定基础,但在很多方面仍流于「追欧风」的阶段,政府没有订立相关的法例,汽车、行人、乘客及单车使用者也没有建立互相合作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对道路和车辆缺乏法权的概念,一如许多东亚城市对「路权」概念亦不甚了了。作者指出,德国的交通法规对自行车、大小型车辆、各类公交车及轻轨列车一视同仁,均视为车辆,这意味着单车也必须遵守一切与车辆有关的交通秩序法,例如自行车的安全装备,和自行车必须在公路标志指示下行驶等。
当然,法律划定各方驾驶权利的范围,而在范围以外即为犯法。作者讨论德国交通秩序法时,也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既然人行道是行人专属的空间,那么单车手骑在人行道上便是犯法的吗﹖答案是不一定﹕儿童驾驶单车技术尚未精湛,因此容许他们在人行道行驶﹔另外,在道路宽度不足设置各式自行车专用车道或保护车道的地方,如果车道上交通量过大或车速过快,而路侧空间又不足以设置行人与自行车共享标准时,骑单车者可在行人不多的情况下使用人行道。另外,德国交通秩序法既视自行车为车辆,那么单车亦需遵守汽车驾驶的原则,只能靠公路右侧的单车道行驶,而台湾却允许单车在路侧空间逆行转弯,这些细节都值得斟酌。
要建立一个单车城市,并不是加设新颖的行车道和交通标志就可以,还要全面发展「路权」概念和加强交通秩序的法律意识,作为交通部门专家和单车爱好者,《单车好城市》的作者就希望推广这方面的意识,而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德国交通立法和单车设施等提供了实质而详尽的解说,在汉语出版界,这类专门书籍是少有的,当中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林胤宏恰好是这方面的专家。透过书中的讨论,「单车城市」不再是单车爱好者的想象,而是切实可行的城市规划﹔而单车也不再是一种半消闲的代步工具,而是具备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个体。其实这也是一个老问题﹕社会必需建立整全的公民及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