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操作与美学-政治制域
(南方都市报[南方阅读 视野] : 2011-07-31)
《影像的宿命》,(法)贾克·洪席耶著,黄建宏译,“国立编译馆”2011年2月版,新台币320.00元。
《歧义》,(法)贾克·洪席耶著,刘纪蕙译,台北麦田出版2 0 11年5月 版 ,新 台 币320.00元。
彭砺青
□图书馆职员,香港
二十世纪的政治经济制域(regime),令美学与政治的关连变得可能,这不是说艺术作品将其意义伸向政治及意识形态。当然,这是苏联至上主义、构成主义以及意大利未来主义的艺术纲领所要求的,但这些纲领又隐藏了艺术创作背后的操作脉络。另一方面,像罗兰·巴特以一种符号学视角来解释摄影及写作文本,或者像德勒兹诉诸经验的内在性并把电影视为单纯的“运动—影像”或“时间—影像”而忽略了“影像—构句”的操作,都过于单纯。正是创作意志的自主性、作品影像的内在性、符号、受众的视域,以及对感性经验的宰制(politique)等因素,交互影响影像的呈现及其感性经验的意义,朗西埃(或译洪席耶)就以《影像的宿命》阐释出这些操作(operations)的过程及其涉及的制域。
朗西埃以“美学—政治”切入影像操作的领域,视美学和政治为人类共同体生成的两大触端,而影像就是权力布署(dispositif)以至实施宰制的场所,朗西埃相信,影像掀起的共享经验应该像先验观念论者所描述的复杂作用,而不是德勒兹式的与现实分离的内在性经验,也不是德柏黑(Regis Debray)在《影像的生与死》中断言的斯宾诺莎式“神或自然”的实体。《影像的宿命》第一篇的同名文章,就从罗兰·巴特著作《明室:摄影札记》所说的“开端”(commencement)说起,更推向“可述”与“可见”、“不可见”与“可见”之连结关系,而非巴特般仅思考影像的“刺点”(punctum)在我们的“知面”(stadium)上产生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影像—构句”(sentence-image)中找到“可述”(legible)与“可见”(visible),或“不可见”与“可见”的关连,在朗西埃论述下的“影像”,不单可以解释摄影、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影像,也可以解释文学作品中的造句,甚至那些即使毫无描述性的造句,也能透过叙述或作者语气构成类似的美学经验。巴特对摄影的结构—符号分析,正好忽略了构图背后的可述性,而朗西埃坚称,如果不是因为这种可述性,那么影像的浪漫诗学究竟从何而来?
作者以布烈松电影《驴子巴塔萨》运用舒伯特奏鸣曲间杂驴嚎插播出驴子吸吮母奶和女孩摸抚颈鬃的不同片段,银幕里的人和动物,它们背后的乐句,还有导演在乐句背后传递的意涵———都构成了影像。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即使不是“如画之诗”的图像性文字风景,在词语的沉默中,也传递出铭刻在对象中的意义(如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的小说情景表现出的历史特征)和坚持着一种沉默(如《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先生的鸭舌帽坚持着与其主人一样的愚蠢)。随着十九世纪的小说发展,文学的蒙太奇式发展又进行着如同电影叙事般的复杂操作,尤其是佐拉的自然主义长篇小说,更成为一个充满符号和意涵的“大并置群”(parataxis)。
我们一向把文学、绘画、设计等分成不同领域,《影像的宿命》却让我们看到一种穿透性的作用,例如在《设计的表面》中我们看到伯汉斯(P eter Behrens)为A E G电力公司所作的灯泡及电器设计与马拉美诗歌之间的相似性,说明了象征主义文学和实用性设计都因为其美学革命的意义,它们与同时代的分离派绘画及芙勒那仅只摆动偌大裙袖的舞蹈中所具备的装饰性主体一样,都将艺术影像的内容简约化,他们都是以“形态”反对绘画或文字的繁琐雕饰,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既是他们的艺术个性,也是符合了作者名为“电子与苏维埃”的时代特征:即重建一个新时代社群的计划。这一章也说明了,就设计呈现为一门艺术本身,已是一件“美学—政治”的大事件,它关系到更新人们的感性分享模式,所以也是一次美学革命。
朗西埃将影像分拆成视源本身、影像再现及影像伦理三个层次,或作出做、看和说的三重界面,朗兹曼(Claude Lanzman)等人的集中营电影和集中营照片最能解释朗西埃的美学政治理论,因为集中营的影像构成和再现都涉及了一个伦理的问题,而集中营照片更不单是一种影像伦理的象征,它的影像本身负载着生与死的实存问题。书中最后一章《假使存在不可再现?》就讨论了一个自康德、席勒、谢林甚至黑格尔在孜孜不倦讨论的美学问题,它甚至关系到阿多诺关注的美学问题,此章标题也令人想起那些遭受大屠杀的受害者,他们的存在从影像传递并获得受众的感性分享,但这种感性经验的本质也是其自身存在的毁灭。
朗西埃还在《美学的无意识》及《美学及其不适》里梳理出他的一些美学意义界定,但他却借着这本书响应德勒兹的“影像”论述,以建构自身美学理论,并解释历史上的美学操作,借着对“影像”、“影像—构句”、“相似性”及美学操作的讨论,朗西埃将感性经验梳理,并超越了前人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