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Hatred of Democracy (民主之恨)
作者﹕Jacques Rancière (朗西埃,或譯洪席耶)
譯者﹕Steve Corcoran
出版﹕Verso
出版日期﹕
定價﹕港幣165圓
西方世界實踐議會民主已有近二百多年的歷史,從今天回看這段歷史,它對人類社會的確貢獻良多,但亦瑕瑜互見。即使在廿一世紀初,普遍認為資本主義民主才是政治制度的最終方案,但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這種看似「公平」的制度強行移植到伊拉克等地區,卻反而暴露出這種制度最不公平的一面。在全球化的大趨勢底下,資本主義的痼疾,如財富不均、壟斷經濟、公共政策只照顧少數人等問題,也變得越來越明顯。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重新評估「民主」一詞的真正意義。
從新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的入室弟子到批判者,朗西埃不單是個激進左翼思想家,更是深度思考政治哲學問題的學者。他引用許多社會學家及政治哲學家的見解,力證當代西方民主社會必然通過毀滅傳統社群(如驅逐猶太人)而得以誕生。其實,現代人對於傳統社群的驅逐,實由於現代社會對實現全民「平等」、甚至全民「平等」剝削有關,另外,現代人對平等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亦與他們貪饜的特質有關,所謂的民主人(homo democraticus)其實就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抨擊的那種追逐時尚和個人欲望的後現代人類,這種追逐的無限性(limitlessness)就成了今日民主生活的基調。
無限特性是現代人的本質,這既可體現為追逐商品的無限欲望,亦可變為對少數族裔、同志、女性等各種特殊權利和普遍平等權益的不懈追求。然而誰「有權」給予這些權利,讓社會上每一成員都能感覺被公平對待﹖有人說,這是政府應當做的,但這只不過是現代人對一個「好政府」的政治期許而已。但甚麼是「好政府」呢﹖這其實沒有固定的答案。
朗西埃上溯柏拉圖及同時的雅典民主社會,再回看霍布斯以降諸位政治哲人對社會的解讀,重新思考「民主」的真正本質,原來「民主」並非亞里斯多德所謂的「政體」,朗西埃也否認民主是一種社會型態而說它充其量只是一種理想。事實上,每個聲稱「多數人統治」的「民主」政體,都由一小撮政治菁英或寡頭團體執政。朗西埃的意思是,民主社會中的許多問題,源於我們誤以為社會實際上具備這種讓人人享有各種「平等權利」的無限性,殊不知這種無限性其實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夢想而已﹕因為根本沒有一個「民主」的社會。
朗西埃這種對民主的解釋,對於聲稱「民主」是「共識」(consensus)的理論家來說,堪稱最激烈的回應。循朗西埃的意思,不難得出民主是一種持續抗爭的結論,而且根據作者的意思,民主是一連串的抗爭事件,例如普遍選舉權就是少數精英和多數人之間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這切合了「民主之恨」這個標題所揭示的政治現實﹕即民主是在不同集團之間進行的充滿敵意的鬥爭。朗西埃斷言,所有政府在本質上都是寡頭集團,只是在代議制度上誰較接近「民主」而已,今日歐洲聯盟國家的法制框架,並沒有締造更開放及更公平的制度(在全球化底下,資本主義的禍害更深),它只是開拓更多的「戰場」,引發更多爭端而已。